艾滋病是怎么引起的 艾滋病的起源是在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人类的艾滋病病毒可能来源于非洲的野生黑猩猩。但直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仍未能弄清HIV是如何从黑猩猩传播给人类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人类被感染病毒的黑猩猩咬了一口,或是在宰杀黑猩猩时,不慎感染病毒。于是HIV病毒在人体内变异,演化成HIV病毒传染给他人。最重要的是,这种病毒对人类来说明显更致命,而黑猩猩感染HIV病毒一般没有什么大碍。 另外,艾滋病病毒(HIV)体外层的脂蛋白包膜中嵌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gp120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D4糖蛋白有嗜亲性,可与其特异性结合;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因此,HIV经皮肤黏膜破损处或经血液等其他途径到达血液后,可选择性地侵入CD4+淋巴细胞。 HIV侵入CD4+淋巴细胞后,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的病毒DNA即可在细胞内复制、形成完整的病毒体释放出细胞外,细胞死亡,感染新的细胞,也可呈潜伏感染状态,随细胞分裂而进入子代细胞。 感染初期,HIV大量复制,产生病毒血症,并可出现衣壳抗原p24的表达,临床表现为急性HIV感染症状。由于HIV的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CD4+淋巴细胞损伤、死亡,CD4+T细胞明显减少。然而在机体的免疫作用下,CD8+CTL活化,杀伤HIV感染细胞,同时产生抗HIV抗体,病毒血症很快被清除,CD4+淋巴细胞数量回升。 但HIV未被完全杀死,进入持续潜伏感染状态,HIV处于低水平复制,临床表现为无症状HIV感染。随着HIV不断复制、扩散,CD4+淋巴细胞不断死亡,如此周而复始,最后导致CD4+淋巴细胞耗竭,免疫功能严重破坏,并发各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检查方法 1、抗体检测 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用去污剂裂解HIV或感染细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细胞涂片作抗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发现阳性标本应重复一次。WB法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HIV蛋白进行分离,再经传移电泳将不同蛋白条带转移于硝酸纤维膜上,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后,用抗人球蛋白酶标抗体染色,就能测出针对不同结构蛋白抗体,如抗gp120、gp41、P24抗体,特异性较高。快速检测法,也称为金标法,也是抗体检测的一种方法,根据免疫层析法的原理,用于HIV抗体检测的定性检测。 2、HIV抗体检验 血液或体液中的HIV抗体检验。应在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批准的“HIV初筛实验室”进行检验。血液标本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HIV抗体,结果阳性者为可疑感染者,其检验标本应经当地的“HIV确证实验室”用更可靠的免疫印迹试验来确定此抗体的特异性。如仍为阳性,即确定为HIV感染者。这是目前检验诊断的主要方法。现国外已研究出用尿液或唾液来检验抗体的技术,但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抗体检验的不足之处是,感染后抗体的出现需要2~8周的时间,这一阶段为不能检出抗体的“窗口期”,是危险的可能传播期。于是,又出现了抗原检验法。 3、病毒分离 常用方法为共培养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病人单个核细胞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4、CD4淋巴细胞计数 血液中的CD4淋巴细胞计数。HIV进入感染者体内主要侵犯CD4淋巴细胞,侵入细胞内繁殖并大量破坏这种有重要免疫功能的细胞。于是,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生缺陷而被破坏,免疫功能下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感染,甚至正常存在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都可感染AIDS.血液中的CD4淋巴细胞如低于500/微升,即是感染者已经发病的标志。这是一项重要的区别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的检验。 5、抗原检测 用ELISA检测P24抗原,在HIV感染早期尚未出现抗体时,血中就有该抗原存在。由于P24量太少,阳性率通常较低。现有用解离免疫复合物法或浓缩P24抗原,来提高敏感性。 6、AIDS患者进行治疗 对已确诊的AIDS患者进行治疗(我国已实现免费治疗)时,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是检验患者血液中的HIV病毒的含量(血中载量)。根据病毒载量来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并观察治疗效果。如血中的病毒载量逐步减少则是治疗有效。但HIV经常会发生核酸序列的变异,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这时就需要检验病毒核酸的序列。需要用定量的病毒核酸扩增技术(定量PCR)和核酸的序列分析来检验。 艾滋病检测时间 进行了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一般需要2-4周时间才可以检测出艾滋病HIV抗体,即高危行为2周后可做艾滋病抗体检测。时间越往后,检测的准确性就越高;绝大多数被HIV感染的人在4周后就能够产生足够多的抗体。 科学研究表明,高危行为后2-4周做初检,若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98%的感染率;满8周后复检,若结果呈阴性,可排除99.99%感染率。因此,怀疑自己患艾滋病的人,最好满3个月做最终复查,阴性即可完全排除。(参考网站:正保医学教育网) 来源:99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