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年前,法国正式承认同性婚姻,至今超过6成法国人赞成维持法规。但当时造成的社会裂痕,迄今都未能修复,因为恐同和歧视毫无减少,且根埋得更深、更趋于冷暴力。 法国自2013年5月起在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让同性伴侣和异性夫妻拥有完全一样的权利义务。 这项法案当时造成严重社会对立,尤其反同婚的“全民游行”组织(Manif Pour Tous)联合宗教团体动员游行,单单在巴黎,人数最多的时候,警方估计超过30万人。 法案通过至今将近4年,数项民调都显示,超过6成法国人认同婚姻平权,且呈增加趋势,但当时造成的裂痕直到现在都未能修复,因为恐同现象和歧视在通报数量上毫无减少,性质上也变得更加迂回。 “同婚法案通过那年,恐同现象爆炸性地增加”,SOS反恐同协会(SOS homophobie)发言人康布(Virginie Combe)受访时说,“这几年,通报案例数量也只是回到与法案通过前差不多的数字,降不下来”。 在同性婚姻法案通过前,反恐同协会每年平均接获1300件左右的恐同案例。 2013年,反同婚一派行动激化,当年案例暴增到3517件,这两年又降到1300件,康布说,“与法案通过前相比,完全没有减少”。 康布说,“(现在的恐同现象)更多的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职场、学校和家庭,来源可能是同学或邻居”,比起言语羞辱和肢体攻击,这种冷暴力容易被轻忽,且意味拒绝沟通,因此很难指正,却能造成更深远的伤害和压力。 法国教育部注意到初中、高中校园的恐同现象,自2015年底,发起新一波反恐同宣导,SOS反恐同协会也经常受邀到学校举办工作坊,矫正学生从媒体和影剧节目中习得对同性恋的错误观念。 康布表示,“现在仍有中学生以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听了我们的解释才知道这是错的;也有人问同性伴侣之间谁负责洗碗,这反映了他们从家长或电视上学来、对男女角色分配的刻板印象”。 法国承认同性婚姻后,文森与布鲁诺(Vincent etBruno Boileau-Autin)成了法国第一对登记结婚的同性伴侣。文森目前担任南部城市蒙贝列同志组织(Montpellier Pride)主席,持续为LGBT争取权益,当然也包括反歧视。 人们口中常说的“歧视”(discrimination)一字,源于拉丁语的“区分”(discriminare),原本是一个无关褒贬的中性字眼,是人类对种族、性别、性倾向等特质的区别心,才让这个字逐渐染上负面意义。 文森说,“歧视就是一种『区别』的罪,法国因为人人都不一样才丰富多元,像一块拼布,这些人却要扼杀这些不同”。 “从这点来看,『全民游行』做了一件很严重的事,他们制造分裂,抗议法国社会的某一群人,认为他们不该拥有一些权利,但我们并没从他们身上夺走什么,只是把结婚权利开放给以前无法享有的一部分法国人而已”。 目前,“全民游行”持续在网路号召联署,要求以欧盟层级规范婚姻为一男一女的结合,以及家庭以一父一母的婚姻为基础。 至于“全民游行”如何看待现在的法国社会、事情是否朝他们所担心的方向发展,一时无从得知,因为这个组织的成员近年减少在媒体曝光,无论透过电话留言、简讯、电子邮件联系媒体联络人,一律没有回音。 来源: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