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整合大量对非洲人口研究的综述报告中,南非科学院称,依然没有证据显示接触LGBTI人群或者父母的养育方式可以影响性取向。LGBTI并非西方传来的“现代病”,而是有一定基因基础的,广泛存在的人类性行为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日前,在德班举行的第七届南非艾滋病会议上,南非科学院(ASSAf)发布了一份名为《人类性征多元性》(Diversity in Human Sexuality)的综述报告。南非科学院称,性取向、性行为等性征的多元性一直是正常社会的一部分,人们没有理由令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消失。 这份综述报告由南非科学院与乌干达国家科学院(Uganda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合作完成,希望能为解释LGBTI人群(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与双性人Intersex的合称)提供实在的科学依据。 他们整理出过往近250篇相关研究文献,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分别对人类性向产生多大影响?性向能否通过“治疗”改变?同性恋者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威胁?将同性恋视作“非法”,会给国家的公共卫生情况带来怎样的后果?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份研究综述?南非科学院表示,现代科学日益意识到人类性向存在着自然差异,少有科学将同性恋形容为“异常”。“在过去几年里,确实出现了针对同性恋相关问题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然而很多研究成果尚未被各国政府了解,也不为公众知晓。”在这样的基础上,报告希望能为各国政府在颁布政策与制定法律时提供用以借鉴的最新科学知识。 同性恋“基因说”依旧占上风 该综述报告称,现在已有大量的生物学证据支持人类在性征上的多元性,不少研究已发现男性的性取向和X染色体之间存在重要关联。“这些研究结果最初诞生于1993年,到了2014年亦被证实,起码对于一些男同性恋者而言,他们的行为与其基因遗传直接有关。同时,也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女同性恋者确受先天影响。” 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同性恋基因”(gay gene)理论。当时,哈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性同性恋者,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他们发现,这40人中,有30多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行为和趋向。到了201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敦医院西北研究所学者阿兰·桑德尔斯(Alan R. Sanders)根据对409对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属的血液研究得出结论:在人类的X染色体与第8染色体上存在着同性恋遗传信息。他宣称自己的研究“大大削弱了所谓‘性取向是可以选择’的论调”。 而南非科学院公布的这份综述研究也显示,直至今日,依然没有证据显示人们的性取向可以通过单纯接触LGBTI人群或因父母的后天养育得到改变。换言之,LGBTI人群并非是由西方传来的“现代病”,而是有一定基因基础的。此外,目前科学界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倾向可以通过“转换”或“修复”疗法得以改变,也没有证据表明孩童遭遇性虐待会导致其成为LGBTI人群。 性向歧视带来消极影响 然而,综述报告也指出,已有证据表明对LGBTI人群而言,来自所谓大多数人的压力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南非科学院指出,这项综述报告诞生于这样的背景:虽然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国家不再从法律上禁止LGBTI人群,但“同性恋关系”仍然在全球76个国家被贴上了“非法”的标签。“据估计,世界人口中有5%左右不是异性恋倾向。那么根据此前人们估计的2015年世界人口达72亿,这表明世界上约有3.5亿到4亿人不属于异性恋,而这其中至少有5000万人生活在非洲国家。” “自2000年以来,非洲对于同性恋的包容有巨大进步,然而53个非洲国家中仍然有38个国家仍把同性恋视为非法,并极力为同性恋的合法化设限。他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定罪已经妨碍到公共卫生——尤其令艾滋病病毒的预防和治疗难以有效开展。”南非科学院如是说。 最近,俄罗斯、印度、尼日利亚、布隆迪、喀麦隆和乌干达通过了新的“反同”法案,还有其他国家正考虑禁止同性恋关系,或禁止“推动同性恋”。南非科学院据此强调,这些法案会带来十分消极的后果,不仅使LGBTI人群饱受困扰与压制,也会对社会整体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公共健康成效逆转、社会暴力增加、经济增长减速、分散了社会对女性与儿童暴力行为的注意力等。同爱天空整理报道.返回同爱天空首页>>(澎湃新闻 编译:罗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