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同爱天空|同性资讯门户 首页 新闻 国际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一纸留学录取通知书更值得期待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一纸留学录取通知书更值得期待

1318782 0 原作者: 新浪网 来自: 同爱天空2014旧版
简介
 英美本土学生都觉得难的《英语文学》,杭外剑高为何还要列为必修课——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一纸留学录取通知书更值得期待□本报记者 高逸平通讯员 何婧3月,offer(留学录取通知书)到的季节。一份offer,对有些 ...

 

英美本土学生都觉得难的《英语文学》,杭外剑高为何还要列为必修课——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比一纸留学录取通知书更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高逸平

通讯员 何婧

3月,offer(留学录取通知书)到的季节。

一份offer,对有些家长而言,是装点门面的荣耀。

一份offer,对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杭外剑桥国际高中中心主任夏谷鸣而言,则是对学生各得所归,找到自己适合的教育期待。

正是这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在A-level新开科目《英语文学》身上,显得尤为明显。

2012年9月,杭外剑高将《英语文学》设为必修课。今年,首届修读《英语文学》的学生毕业。

英国和美国本土得A率都不高的《英语文学》,同行避之不及称之为“吃力不讨好”的《英语文学》,杭外剑高为何执意开设并作为必修?

变革进行时

杭外剑高将《英语文学》列为必修课

高二开《英语文学》之时,杭外剑高学生张璐颖有点抵触。“这对英语母语的人来说,尚且难,更何况对于我们?要是拿个难看的分数,还怎么申请?”升学,还是首当其冲的话题

意料之中的难,在上课之初就遇见了。文章大意是读懂了,可无从下手分析。“最终的考试,只有一道题,给一段文章,就此分析,一小时内作答。”张璐颖说。有时,会要求用两三种方式理解同一篇文章。

这样的题型,固然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个人的发散性思维。但若胸中无墨,又如何来指点江山?

比如,英国著名现代诗人奥登(W. H. Auden)是位没有公开表明身份的Gay(男同性恋),他的诗句之中会隐晦地表达这种上下求索不得的情感。

他还会旁征博引,《美术馆》(Musee des Beaux Arts)一诗就是由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鲁斯》而引发。“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要是对此一无所知,很难理解诗意。”杭外剑高学生金冰莹说。

有时,根本没有文章,而是直接抛出一个话题。比如,某某作者用怎样的手法表达婚姻问题。要是没有相关作品烂熟于胸,又怎么表达观点?

统考后一半学生的成绩是C

就是这样一门必修课,不费时费力,没有悟性,都不足以驾驭。“最难之处,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理解。作品里,还藏着不少历史与典故。”金冰莹认为。

统考成绩出来,一届120个学生里,一半人拿了C,拿A的只有少数。“要知道其他每一门课都有过半的人拿A。”张璐颖说。落差之下,有家长和学生接受不了。

“群里有一位妈妈说,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辗转反侧。她不断地自问,美国梦就这样破灭了?”杭外剑高的高二家长王先生回忆。当时,“不少家长激动得有点偏激。”

王先生的想法,与他们并不同。“这门课,正好是对人文课缺失的弥补。”他不喜欢“成绩取代一切”的盲目与偏执。

父母的“狭隘”,有时会影响孩子。

刚上剑高时,爸爸就给金冰莹定了标准:要上美国前30的高校,即便第31位都不行。“高二定申请意向的学校时,天哪,我发现自己真的没什么学校可申请了。”金冰莹苦笑。

从抱怨到喜爱,改变在一点点发生

尽管被“偏执”裹挟了9年,但改变,总会一点点发生。

现在,张璐颖不再抱怨英语文学了。令她意外的是,自己反倒是爱上了英文诗。

对于诗歌这类深奥玄妙的文体,她向来敬而远之。可偏偏开课第一年,外教Amanda就拿出一本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也是英国作家,《德伯家的苔丝》作者)的诗集。

Amanda逐字逐句的分析之下,张璐颖渐渐会读诗了。她看出了哈代遭妻丧之痛后,诗风大变。即使再拿其他诗来,也可读出诗的情感与意向。

偏文的金冰莹,带着好奇走入英语文学课堂。

最近,课上在深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名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弗洛斯河畔之上,一座磨坊的兴废牵引着两代人的情感与命运。

其实,乔治·艾略特这个男性名只是笔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e Evans)这个女性名,才是作家真身。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世俗偏见之下,玛丽不得不用男性名才可引起公众的关注。

“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恐怕我们难以发现那些细腻的内心描写是女性才有的笔触。”金冰莹开始喜欢琢磨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弦外之意。

对话校长

教育不仅仅只为申请上几所学校

杭州外国语学校剑桥国际高中,是全国170多家A-level办学中心里,唯一一家将英语文学纳入必修课的学校。

2012年9月,杭外剑高办学4年后,引进这门在同行眼里“吃力不讨好”的A-level科目《英语文学》。

对课程推行者而言,是种莫大的挑战。“走的道路,挺艰难的。”杭外剑高夏谷鸣校长淡淡地笑道。

这门课,即便对英国和美国本土的高中生而言,学起来也不易。他们的得A率,也很低。“我们的学生,语言又能不能跟上?”这是夏谷鸣最初的担心。

可渐渐地,他发现,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家长一上来便问,“考差怎么办?”因为统考成绩一事,与家长纠结了整整半年。

其实,这样的纠结,更是不同教育理念的纠缠。

“中国家长在升学角度,很少考虑量力而行。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并赞同‘适合的教育’,可一旦落实到自身的孩子身上,就找不准定位。

孩子托福考108分,家长嫌不够,离满分120分还有差距,要求孩子再考。在传统教育之下,家长也被死分数框定。

没有考不进的大学,只有不用功的孩子与不负责任的老师。‘必上清华北大’传统的思维,牵引到了这里。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的孩子优秀,但不一定都达到能进哈佛耶鲁那个层面的优秀。

教育,不仅仅只为申请上几所学校。教育,更应该是一颗平常心。

国际培养人才的标准都变了,我们怎么还是禁锢在传统教育理念里呢?”

令他欣慰的是,家长正在一点点地改变。分数之外,他们渐渐意识到孩子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本是教育孩子的,没想到教育了家长。”夏谷鸣自嘲地笑了下。抿了一口水,他又说,“若是能改变家长,也是好的。”

给孩子能与英美同龄人“对话”的人文素养

众人皆惧,我独往矣。《英语文学》的必修课,是开定了。

推行前,剑高做了大量调查。向英国前15%位和美国前30%位的名校发邮件,询问学校招生官对开设《英语文学》这门课的看法。

“回复邮件里,招生官都说非常欣赏我们接受这个挑战。这门课对本土学生而言,就不易。即使我们考的没有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好,他们也能理解。”杭外剑高教学中方主管谢慧萍说。

招生官的这一回复,无疑打消了不少不安。

这背后,有夏谷鸣自己的一番思量。

“目前,我们引进的国际教育项目有缺陷。有的缺陷,永远解决不了。有的,目前解决不了。有的,在推进中就能解决。

现在,国内教育的人文学科并不缺失,却被忽视。语文,变得为了迎合考试而无法触及人的灵魂。

引进的国际教育呢?不是变形的教育模式,而是根本没有自己的教育模式。”

夏谷鸣想建立自己的国际教育模式:给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并不奢求学生能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对英语文学有深刻的理解。他期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三十年后慢慢显现人文素养的积淀。

这也是出去的需要。

在英国和美国的中学,英语文学是门必修课。他们有完整五年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你没有,那么当你走出去,与你交流的人,与你共事的人,与你竞争的人,背景优于你。你拿什么立足?

在文学欣赏、对文学现象分析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只有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更有的放矢地交流。”

尽管,夏谷鸣将良苦用心告知于家长。但他坦言,内心仍有些许忐忑。

当时,这届学生的成绩还未出。若是结果并不好,家长是否会归咎于《英语文学》开设之过?

好在现在,英国录取结果已出,美国高校正在陆续发放offer。10名学生被牛津和剑桥录取,美国已出的offer中,有学生被芝加哥大学、约翰霍布斯、西北大学、圣路易斯等一批一流大学录取。

有一位被牛津录取的学生,拿了3A1B1C。1C,恰是英语文学。另一名学生,拿了5个A(英语文学是A),却被牛津拒绝了。

“统考成绩,仅仅只代表一种学术能力。录取中,还要看个人陈述、教师推荐等其他多种材料。综合这些,来看这名学生的特质与能力,是否与学校相匹配。因此,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夏谷鸣说。

  (原标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一纸留学录取通知书更值得期待)


收藏 邀请 举报
赞一个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热点推荐

系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