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里的小报 新浪传媒讯:据《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网站报道,上个月,美国著名八卦周刊《国家问询者报》(National Enquirer)发布重磅新闻称,作曲家大卫•巴尔•卡兹(David Bar Katz)——已故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密友,向该报记者透露二人是同性恋关系,并称他经常看见霍夫曼吸毒。但这篇报道的关键问题是,该报从未和卡兹谈论过以上问题。报道发表的当天,卡兹就提起了上诉,之后双方达成和解。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国家问询者报》在《纽约时报》上购买了全版广告向其公开道歉。 在数字时代之前,《国家问询者报》的读者不一定会阅读《纽约时报》。但至少读者们知道,要对前者报道内容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国家问询者报》总是和《Candy》以及更加恶俗的小报《世界新闻周刊》一起摆放在超市的付款通道进行售卖。 但在数字时代,一则虚假的《国家问询者报》报道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是不会被《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则印刷版广告完全消除的。当一个恶意的丑闻被发表在网上,它会立即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传开,而且这个话题甚至还会出现在搜索主题栏里。之后,人们会忘记这个报道只是《国家问询者报》的一家之言。读到这份报道的人也不会刻意区分《国家问询者报》网站和更加严肃的出版物之间有何区别。在现代媒体环境下,通过社交媒体而不是出版物读到相关报道的读者,基本不会注意之后其它地方刊登出的针对此报道的任何回应或是道歉。数字时代的消费习惯,使读到原始报道的读者更加不可能看到后续的相关回应或是道歉。 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老一辈人在与妈妈一起购物时,通过询问妈妈关于某个问题而学会了不要太把《国家问询者报》上的报道当真,或者至少他们可以通过翻看其它出版物,例如杂志报纸等获得判断报道真假的线索。但是今天,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而非传统出版物来获取信息。 新闻素养教育工作者称,霍夫曼丑闻象征了他们在数字时代所要面临的挑战。在超时售卖小报的概念已经过时。对于今天的一个14岁孩子来说,一个真实的报摊就犹如一个电报机器一样,已经是老古董了。超市小报一直因为其低俗的内容和夸张的设计成为八卦谣言的象征。但当某些报道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之后,这些新闻真实与否便通常变得无可考证。于是,这些小报上的内容读起来和网上发布的内容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为了帮助其学生对诸如《国家问询者报》等小报所报道的内容采取正确态度,新闻素养教育工作者称,他们必须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报道内容进行评价。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闻素养中心主任米勒称,“报道内容最为重要:报道引用谁的名字?是匿名的吗?”诸如《国家问询者报》等小报的报道通常只依靠一个来源,而且,通常这个来源还是匿名的。也许这是为了避免诸如霍夫曼丑闻一类事件:如果报道之中未透露消息提供人的具体姓名,读者就没有权利抱怨报道是虚假的。(斯年) |